清晨的那龙垌,千亩稻田翻涌金浪;亨垌村菜地里,沾露的圣女果被麻利采收;田畔山林间,小黄牛在晨雾中啃食青草……这一幅幅生机盎然的乡村图景,正是阳东区那龙镇深耕“餐桌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那龙镇以“一碗饭、一碟菜、一块肉、一锅汤、一杯茶”为抓手,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链延伸、品牌化运营,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2024年,全镇15条行政村集体年收入均超20万元,合计达501.73万元,较2022年增长53.78%,餐桌的香甜正化作田间地头的振兴希望。
走进那龙村千亩稻田基地,沉甸甸的稻穗压弯枝头。作为广东省优质稻专业村,这里依托黏性水稻土的天然优势,通过盘活撂荒地集中流转1000亩稻田,由合作社推行“选种、物资、防治、质检、收购”统一管理模式,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规模化种植优质丝苗米。
“以前零散种几亩,品种杂、产量低。现在跟着合作社干,种子统一选、技术有人教,每亩多收200斤,还不愁卖。”村民李大叔算着增收账,笑意写满脸庞。目前,该村已注册“稻粮冠”商标,更巧借稻田风光打造艺术摄影基地,让“一碗饭”不仅管饱,更吃出了观赏、文旅等多元价值。这种规模化经营模式,既让土地迸发更大效益,更通过合作社与集体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在产业链各环节共享发展红利,持续壮大的村集体经济,正成为那龙村夯实“米袋子”、激活乡村活力的坚实后盾。
那龙镇依托温润气候与丰茂水草的天然禀赋,以林下生态养殖为抓手,让“肉盘子”既富生态味,更成富民牌。
那关村的山林间,3万余只“溜达鸡”在林间自由穿梭,啄食杂粮虫草。“生长周期比普通鸡长40天,肉质紧实有嚼劲,城里客人都爱买!”村党总支书记吴国方介绍,鸡群排泄物为林木施肥,形成“鸡养林、林护鸡”的生态循环。如今,“鸡项”每斤售价40—45元、“线元,仍供不应求。
田畔圩的黄牛肉同样名声在外。当地合作社推行“林下散养+秸秆青贮”模式,将水稻秸秆发酵成饲料,黄牛出栏周期比圈养的多65天。经检测,黄牛肉蛋白质含量达26%(比普通牛肉高3—4个百分点),脂肪含量仅2%(为普通牛肉一半)。目前,合作社年出栏约600头黄牛,每公斤售价80元,比普通牛肉贵30%,带动132户农户年均增收3.1万元。依托优质黄牛肉,当地还培育出市级非遗项目牛头皮等特色美食,形成从养殖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和平村的山坡上,连片牛大力藤蔓缠绕、青翠欲滴。这种被称为“南方人参”的药食同源植物,因当地气候温润、土壤肥沃,不仅成为广东人餐桌上的热门汤料,更化作村民手中的“致富根”。
立足天然禀赋,和平村精准施策,制定“以南药牛大力种植为主,集约生态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引入阳江市泽章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产业龙头。依托适宜的生长环境,合作社培育的“粤茂盛”牛大力品种品质优良,兼具药用与养生价值,推动和平村成功获评牛大力专业村。
“一亩地能收3000多斤鲜品,加工成干货每斤能卖20多元,我们村1500亩核心基地,单这一项年收入就很可观。”合作社负责人算了一笔增收账。目前,全镇牛大力种植面积扩展至2000亩,总产值达4000万元,产品远销粤港澳大湾区及浙江、福建等地,直接带动2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让“一锅养生汤”既沸腾乡村经济,又实现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的双向共赢。
那龙镇温泉红茶厂内,茶香袅袅。“这茶带着温泉的甘润,泡开时满屋飘香,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呢!”茶农东姐一边演示茶艺一边说。上茗轩温泉红茶场坚持绿色有机种植理念,全程采用自然农法,实现零农药,再经古法炭焙锁住茶韵,汤色如琥珀透亮,入口绵滑带蜜香,饮后喉韵悠长。
尽管年产量仅30.5吨,且从未投放商业广告,但凭借口口相传的好口碑,茶叶每公斤售价达到680元仍供不应求。2023年,这款带着温泉印记的红茶成功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数据显示,相比2021年,目前全镇茶叶产量增长48%,茶农收入实现翻番。
如今,那龙镇在新建的美丽圩镇客厅内规划温泉红茶体验馆,打造集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温泉红茶体验馆,让这一地标产品从大山走向更广阔市场,成为那龙镇乡村振兴路上一张飘香的金色名片。
从一碗米饭到一杯香茶,那龙镇用“五样农产”炒热了乡村振兴“大灶台”。目前,全镇已打造4个省级“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并培育一批“小而美,特而精”特色产业,如全力推动非遗佛仔饼包装升级改造,助推温泉红茶产量提升等,做强那龙特色农业品牌。
“我们要让每道家常菜都带着振兴的滋味,让农民的好日子像餐桌盛宴一样,越过越香甜。”该镇党委书记陈春晖的话,道出了那龙镇以“餐桌经济”托起共富梦的初心与期许。
“把地‘存’进村里的信用中心,不用自己操心,每年领租金,还能在基地打工挣工资,比自己瞎折腾强多了!”亨垌村村民邓叔口中的“土地信用中心”,是那龙镇破解耕地零散化难题的创新实践。村民以信用为纽带将闲置耕地“存入”中心后,由村集体统一规划招商,引入农业企业发展四季“稻菜轮作”:春季种南瓜、夏季植甘蔗、秋季栽圣女果、冬季育西蓝花,让土地跟着餐桌需求转。
作为全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亨垌村“土地信用中心”模式已在全镇推广。目前,亨垌村400多户农户存入2280亩土地,全镇累计流转土地达11200亩。九三村2000亩香蕉基地年产水果4500吨,西就村500亩生态稻通过有机认证,那料村复耕的380亩撂荒地年产稻谷210吨……“零散菜地”变身“绿色银行”,为农户带来稳定收益。更暖心的是,省清洁生产协会等23家社会组织党支部签下“我在亨垌有亩田”托管认种协议,73亩“责任田”上插着的认种牌识,成为社会力量参与粮食生产的鲜活样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