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浪潮中,驻村书记不仅是乡村发展的“指挥家”,更是群众幸福的“筑梦人”。他们扎根田间地头,将青春与汗水融入土地;他们奔走村舍院落,用智慧与担当破解乡村发展难题。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是村(社区)“两委”集中换届的关键节点。为生动展现驻村书记的实干风采、挖掘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凝聚新时代奋斗力量,央广网重庆频道联合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推出【“兴”光耀田野】驻村第一书记“晒”变化的系列报道,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传播IP,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央广网重庆7月11日消息“县里6月20日就完成换届了,市里的大概7月初也会完成。”7月初,在县、市两级驻村干部换届前夕,重庆市丰都县三建镇绿春坝村驻村第一书记熊善军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工作交接。他一边整理“照亮乡村行”和村史项目的核心材料,一边带领拟接任的驻村书记实地踏勘路灯安装点位,确保工作交接平稳过渡。
两年以来,这位曾被村民“不理、怀疑”的驻村干部熊善军,带领着工作队在村里推动办理了22件民生实事,实现了从“外来干部”到“村里贴心人”的转变,推动绿春坝村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
2023年6月,当熊善军从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市政设施中心来到丰都县三建镇绿春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这位有着丰富机关工作经验的干部第一次感到了迷茫。“说实话,我很彷徨。”回忆起初到村里的情景,熊善军坦言,“虽然组织上信任我,但村干部到底该怎么当?能不能当好?这些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打转。”
很快,熊善军就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走进村民中间。在居民点与村民们聊天时,老人们拉着他的手诉苦:“熊书记呀,我们居民点修起很多年,目前灯也没有,上楼靠摸、下楼靠索,很是不方便。隔壁村修的别院,亮堂堂的,可比我们好太多了。”熊善军把这句话深深地记在了心里,他清楚,居民点无路灯,对老年人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更让熊善军揪心的是,因为没有休息的地方,老人们只能坐在冰冷的楼梯上聊天。
为此,熊善军立即带领工作队多方协调,与村委谋划,争取了约5万资金,给居民集中安置点安装、维修路灯100多盏、条形座椅30把,惠及群众500多人。当看到老人们坐在崭新座椅上谈笑风生时,熊善军第一次体会到了驻村工作的成就感,对于做好驻村工作,他也有了满满信心。
路灯座椅修好后,村民自发书写感谢信,信中的语言简单而朴实:“在院坝的老人们,坐在椅子上,一排排摆龙门阵、吹牛,个个谈笑风生,别提有多高兴……为此,我们居民点全体居民发自肺腑感谢贵单位,我们无其具礼,只好表表心意。”
这是他来到村里办好的第一件实事,收到信的熊善军内心既感动又复杂,他笑着说:“老百姓的心愿其实很简单,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些看似‘小事’的民生问题一件件解决好。村民对我的信任,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管你是熊书记还是张书记,给我们要来租金,才是好书记。”这是熊善军刚到绿春坝走村串户时,走访的第一天一位村民拍着他的肩膀对他说的话。村民这句半开玩笑的话,像一记重锤敲在熊善军心上。
后来咨询了村“两委”才得知,原来是花卉苗圃产业土地因承租主体变更,造成村民租金一年多时间没有兑现,一共14.5万元。
为此,熊善军驻村工作队和村委,将解决拖欠土地租金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工作,不停与新承包主体商议、沟通、督促,争取律师的法律支持,争取属地政府主要领导大力帮助。“既要守住村民的钱袋子,也要保住村里的产业路子。”是熊善军给自己定下两条原则。他主动承担,为村民收取了一社花卉土地租金、三社居民安置点占地补偿金、四社混凝土搅拌站占地租金共约45万元,维护了村民合法权益。
2023年9月,在兑现租金院坝会上,熊善军将土地租金一分不差地交到村民手中,村民们激动地对熊善军说:“熊书记您给我们解决拖欠的租金,为我们办了一件好事,给您竖起‘一根大拇指’。”看着村民们脸上满意的笑容,熊善军除了高兴外,感受更多的是身上的担子重了,“一根大拇指,是肯定更是鞭策。乡村振兴路上,这样的‘硬骨头’还有很多……”他说道。
为了让农村留守老人、独居老人“有一口”热饭吃,熊善军带领工作队走村入户,开展老年幸福食堂的调研工作。走访到一户人家,几位老年人说:“熊书记,办老年幸福食堂有这么好的事吗,你不能忽悠我们哈。”这让他印象极为深刻。
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老人们的期盼:“菜的品种可以不多,但希望量大一点”“希望晚饭早点吃,有利于健康”“希望炊事员性格温和些”……熊善军和工作队进行了一周的走访调研,开展了四场院坝会,食堂菜谱和选址都是根据老人的建议与分布反复调整确定。调研时老人的一句“现在政策真的太好,我们农村老人还可以办自己的幸福食堂。”给予了熊善军把老年食堂办下去、办好的动力。
2023年12月20日,一家完完全全属于老人自己的食堂,在绿春坝村正式开业。熊善军回忆道,开业当天,老年人聊着家常,欢声笑语,一个有点“口吃”的老人还主动把自己坐的一根木坐凳让给他。老人们纷纷对熊善军说:“熊书记,你们辛苦了。”如今,这里已解决约2700人次就餐问题,成为丰都县三建镇的重点试点。
此外,熊善军积极争取资金提升绿春坝村文化广场,建成村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活动场所,购买乒乓球台、移动音响等文化设备用品10余件,主持举办“文化活动15场次,约3000余人次参与,发扬“守法和谐、勤奋致富、孝顺持家”的绿春坝精神,将提升村民生活水平与质量落到实处。
在绿春坝村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熊善军忙碌的身影。“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熊善军对此深有感触。两年来,他带领村民精心管护1500亩优质雷竹林,打造“民宿+花卉”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培育40亩特色水果采摘园,探索出一条“产业造景、旅游扩面、融合增收”的发展新路。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50万元,村民获得保底分红和经营分红近90万元。“看着村民腰包渐渐鼓起来,比什么都开心。”熊善军笑着说。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熊善军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解决村民出行难题,他多方筹措资金,新修1公里产业路,长久解决了约300人出行和200亩雷竹管护运输的问题;维修油化2公里村道,惠及约600亩雷竹产业管护,让700多位村民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
而在熊善军的办公室里,总能看到一摞摞农产品销售清单。他创新消费帮扶模式,帮助村民销售李子、腊肉等特色农产品20余万元。“熊书记不仅帮我们种得好,还帮我们卖得好。”村民们感激地说。
“驻村这两年,最舍不得的就是当地村民们。”从最初的彷徨,到静心、安心,再到开心,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绿春坝村的一员。在他看来,驻村工作没有诀窍,只有“多听群众唠家常,多为群众办实事”。从解决路灯问题到追回土地租金,从建设幸福食堂到帮助销售农产品,从推动产业发展到改善基础设施,他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走进了群众心里。
如今,走在绿春坝村的乡间小路上,村民们都会热情地招呼“熊书记”到家里坐坐。临近换届,熊善军满是不舍。他说:“我想静悄悄地来,然后静悄悄地走。”
我是咱们村的驻村第一书记熊善军。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两年任期就到了。站在冒火山脚下,望着咱们这95%森林覆盖率的青山绿水,听着双鹰河和龙河的水声,心里真是百感交集。要走了,有太多话想说,就用这封信跟大家唠唠心里话。
我最惦记的,是咱们村的发展。这两年,咱们一起摸爬滚打,村里一点一滴的变化,我都看在眼里,也打心眼里高兴。那1500多亩雷竹林,是咱们的“绿色银行”,去年约40万斤笋子卖出去,乡亲们分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这路子咱们得继续走稳走好。保家楼那片民宿,从老房子变成“中国最美乡村”的亮点,11户农户乡亲用闲置房入股,每年都有收益,这“变废为宝”的经验要好好总结推广。还有那400亩的花卉苗木,40多亩刚挂果的特色采摘园(嘉宝果、菲油果),都是咱们增收的新希望。花涧餐饮带火的农家乐,能同时招待2000人吃饭,25间客房也成了城里人向往的地方。思源水库、双鹰河、山坪塘保证了咱们喝水和产业用水安全,这基础打得牢。看着这些实实在在的产业在生根发芽,我心里特别踏实,也特别惦记它们以后的长势。“照亮乡村行”路灯项目,没能在我任上完工,这事儿一直搁在我心里,希望后面能早日解决。
我最放不下的,是咱们的村民。两年里,走遍了咱村471户人家,跟1511位乡亲都打过交道。特别是那91户脱贫户、23户低保户、4户五保户、6户监测户,还有102位需要长期看病吃药的乡亲、55位残疾乡亲,你们的生活状况一直是我心头最重的牵挂。看到大家现在“两不愁三保障”都基本落实了——吃饭穿衣不愁,孩子们有学上,看病有医保,房子安全有保障,用水也安全,没有返贫致贫的问题,我这心里才算是放下了一块大石头。记得走访时,看到老人家拧开自来水龙头那满足的笑,听到乡亲说医药费能报销了那份安心,这些场景都深深印在我脑子里。群众点赞、感谢信,老人们硬塞手中的几粒枇杷,那份情谊,比山还重。咱们村年轻人大多在外打拼,留在家里的多是老人,你们的健康、生活,是我最放心不下的。52名党员、村支两委10位同志,还有咱们的合作社、农民工会,大家都很尽心,以后有事多找组织,多找他们。
我最欣慰的,是咱们一起努力的劲头和村里的新气象。咱们52名党员,支部带着大家定期学习、开会,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坚持“四议两公开”,账目公开透明,这是咱们村稳定发展的主心骨。搞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推进垃圾分类,廖大爷戴着红袖章当监督员的样子真精神!长五间院坝里大家七嘴八舌商量村规民约的场景多热闹!村道越来越干净,议事会上大家讲道理、提建议的多了,民风在一点点变好,这份共同维护家园的心气儿,比什么都珍贵。咱们制定的村规划、人居环境整治方案,也得靠大家伙儿一起接着干,一点一点让村子变得更美更宜居。
绿春坝的山山水水,冒火山的云雾,双鹰河的清波,村头那十棵挂牌的古树,还有家家户户飘起的炊烟,都成了我生命里抹不去的印记。这里的人实在、淳朴、坚韧,给了我太多温暖和力量。虽然我人离开了,但我的心,会一直系着咱们绿春坝村。我会一直惦记着:
惦记着咱们那几户监测户的日子是不是更稳当了?留守的老人们身体都还硬朗吗?
我相信,有咱们这么好的生态底子(95%的森林覆盖),有这么好的产业基础(雷竹、花卉、民宿、采摘),有这么团结的村支两委和党员队伍,有咱们全体乡亲的勤劳和智慧,绿春坝的明天一定会更好!路会越走越宽,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山高路远,情意不断。我会常打听咱们村的消息,有机会一定回来看看!也希望乡亲们保重身体,把咱们共同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两年以来,驻村干部熊善军,带领着工作队在村里推动办理了22件民生实事,推动绿春坝村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